接纳孩子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接纳孩子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接纳孩子读后感1
一个屡遭劫难、饱经沧桑的民族;一个颠沛流离、很长时间没有自己国家的民族;一个为人类贡献了无以计数杰出人才的民族;一个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洛克菲勒、毕加索、海涅……为什么犹太人中产生了这么多杰出人物呢?
专家们一致认为:犹太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犹太人获得如此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重视教育,是犹太民族最为突出的优良传统。犹太人的教育不但使犹太人精明富有,而且还使犹太民族中每一个流落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能如鱼得水般地开创他们的事业。犹太人相信,良好的儿童教育是世界的希望所在,因此他们极为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犹太人的教育观。犹太人明白:最初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就天才的前提,一个人的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犹太人的教育特点是全方位地教育孩子,如尊重智慧,犹太人认为学者国王伟大、认为知识胜过财富,智慧胜过知识;突出独立教育;重视对孩子思维和才能的培养等。犹太人把智慧教育放在首位,以特有的方式努力发掘孩子的智慧潜能。对孩子进行智慧教育的同时,犹太人还不忘对孩子的性格、美德、创富、社交,以及抗击苦难与挫折等方面进行教育,全面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在犹太人那里认识到一个真理:要生存只能靠自己!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进行独立性格培养。在犹太法典上说:“5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10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到了15岁,父子平等,就没有孩子了。”在五旬节内,年满13岁的人都要参加隆重的成丁仪式,表示自己是真正的犹太人了,开始承担宗教义务。
此外,犹太人是一个举世公认酷爱读书的民族。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8念得一次调查证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每人平均拥有的图书馆和出版社数,以及每年每人平均读书的比例上,高居世界之首,而且每一个村镇都有布置典雅、藏书甚丰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正是由于犹太人酷爱读书,使这个民族在亡国两千年以后又能复国,在颠沛流离中孕育出无数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使得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占有惊人的比例。
犹太人的教育方式是非常独特的,这使得犹太人创造了世界奇迹,独具特色的犹太教育,蕴含着足以启迪全人类的教育智慧。我们通过解读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从中发掘这个伟大民族的内涵,从而获得启示。
接纳孩子读后感2
接纳,是教育孩子的法宝。蔡真妮女士用她自己教育三个孩子的经验,告诉我们美式教育中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正巧今年三月,有机会带着孩子去了美国进行为期20天的旅游,期间接触到两个不同的美国家庭,旅行过程中也观察到一些美国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对美国的亲子教育有一定的了解,看了这本书,共鸣之处较多。以下列举一些主要观点来做详细探讨。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教育反思、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接纳使孩子成才、家有儿女在美国、育儿问答,里面都是非常具体而典型的例子,读起来很亲切。
一、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第一篇《表兄表弟关于学习成绩与未来的争论》中谈到两个在不同国家接受基础教育的表兄弟,对于未来的工作定位是不同的,一个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当歌手也无所谓;一个是别人眼里看起来比较体面的工作,自己喜欢不喜欢无所谓。这让我想起来前不久高考志愿填报,很多家长都是做足了功课,帮着孩子填志愿,孩子喜欢的专业,却被家长否定,因为那些在家长眼里是无前途的专业。父母习惯了包办代替,在如此重要的一件大事上,也是包办。多数孩子屈从于家长,也有一些孩子与家长发生了激烈冲突。本人在高校工作,看到很多学生因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进入大学后厌学情绪严重,毫无方向和明确目标。《平庸儿子和天才儿子》这篇文章更是用真实事例讲述了父母在教育两个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一个放任自由,一个严密规划,结果却与他们预料得相反,真是“有心栽花化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问题还是在于教育目的观的失误,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智商培养和情商培养,哪个更重要?答案很明显。()《中美父母对待孩子职业的不同态度》一文中谈到,中国父母的功利性较强,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较少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父母比较尊重孩子意愿,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工作,哪怕做个环卫工人,只要孩子乐意,父母是不会干涉的,并且同样引以为豪的。我们教育孩子要看到孩子的一生,而不是一时。
二、关于接纳孩子
接纳,都有此意。在本人的观点中,接纳与接受是有区别的。接受有被动的意思,接纳是很愉悦地接受并且包容对方。接纳孩子,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需要宽广的胸怀。每每看到生活中某些大人在大声地训斥孩子,而很少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一些事情。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如果静下心来问一问,孩子的答案可能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有个故事,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画画,画森林里的'小动物。其中有个孩子把一张白纸涂得一片漆黑。老师打算批评孩子乱画,忍住了,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孩子很天真地回答:我画的是小白兔,小熊,还有……,可是,天黑了,他们都回家睡觉了。看,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
在P137《是否接受孩子的检测办法》一文中,我也对照了一下,基本属于能接纳孩子的父母这一类。但是还需要不断学习,与孩子一同成长,才能做到真正接纳孩子。
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与我所崇拜的小巫女士的理念,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纳孩子读后感3
在所有宝贝们的身上,有着他们的可爱天真率直,有着情绪的喜怒哀乐。他们每天都给我带来新的认识,带来成长,让我体验孩子们和自己的各种快乐;悲伤;担心;困惑。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心中最爱的那群宝贝天使。
书本上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映像最为深刻,“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些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只要成年人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的。”这段话我最为感触。在没有读这本书,没有进入爱如是学习之前,对于自家的小侄女我一直以为是非常接纳的。宝贝她很爱玩闹,不爱吃饭,还经常咬别人,所有小孩身上出现的问题在她的身上基本都会一一呈现。我曾以为我可以无条件的爱她,可是经过多次的挑战,却发现我接纳不了在我看来她不好的习惯。于是在一次冬天,她依旧不吃饭在外面玩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顺着她不吃就算了,饿了再吃零食。而是强行把哭泣的她关在房间,任由她哭闹叫喊,中间我有很多次想冲进去停止的冲动,但急于想改变她的不好,而选择在门外等待她,大概一刻钟后哭声停止了。我打开房门时,瞬间眼泪往下流,哭累了的她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睡着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是多么的不可以原谅!当我抱起宝贝时,宝贝用非常委屈难过的眼神看着我,虽然有跟宝贝道歉无数次,但是至今我还是没办法原谅我自己。当宝贝紧紧的抱着我时,我下定决心,从今以后不管宝贝她的行为在我看来有多么的荒唐,我都要不顾一切的爱她,接纳她的所有。将自己的爱括散到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身上。
很显然在没有进入爱如是,没有读这本书时,我以为事情过了就过了,孩子小不懂得往心里去,现在我才知道,对她内心的伤害有多大。每次想起,我都无比的后悔懊恼。我的本意是爱的,只是不会正确去爱。原来我对她的爱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无条件的接纳,我把认为好的接纳,不好的强行去改变,没有考虑到宝贝的情绪,想法,我的爱也是盲目无取的。
现在我想表达最多的就是感恩爱如是!感恩林老师,让我学习如何正确的爱孩子,接纳孩子,爱孩子们。爱宝贝们也不只是表面上的各种满足,更多的是需要走进宝贝的内心,从内心真正了解宝贝的成长。每次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并不是只爱她们可爱的好的一面,爱是需要无条件的。
每一个宝贝都是天使,来自不同家庭的天使宝贝。他们所呈现出的行为也是各不相同,各有特性。不管我做为老师还是家人,在他们的成长中都扮演着不同重要角色。在爱如是的每一天,宝贝们都会有不同的状况,有时候让我和孩童一样开心,有时候让我难过,对于个别宝贝的行为我还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完全接纳,但我知道了那都是宝贝们凭着天性出发的,没有对与错。他们都是纯洁的,他们通过各种工作,游戏,情绪好坏来发展生命的智慧。他们没有恶意,我们要做的是敞开更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爱他们。同时也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自己的内心改变了,成长了,我才能更加柔软的去爱;去无条件接纳可爱的宝贝们。
接纳孩子读后感4
每个家长都在陪孩子长大,都会经历孩子从小到大的转变,我也不例外。一个四年级的同学已经让我吃不消了,每天在争吵追逐中度过,在一次次的拖拉催促中完成一件件事情,这可真不是一个好习惯,但又能怎么样呢?谁能改变这一现状呢?
老师每次家长会上都推荐阅读《父母课堂》杂志,假期中读到一篇好文章——《用接纳促进孩子的成长和改变》,让我受益匪浅,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他的"戈登方法"闻名全球。他从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入手,到开发了"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模式。
这篇文章从两个不同孩子的观点举例,为什么许多父母会被孩子从"求助者资源清单"中除名。起初我看到"求助者资源清单"这几个字很是不解,为什么会用这几个字眼呢?后面的内容中做了详细的解答。
1、接纳性语言的力量。平常我们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是否有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如果有的话,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是否也是这样做的。这点我觉得我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孩子讲话,看了文章中对这点的阐述,我感到很惭愧。我没有将孩子表达的意愿认真地听下去,并且还打断她的说话思路,认为是很不成熟的表现。接纳不是全盘接收,而是让她自己把想要表达的观点说出来,作为父母应该认真倾听。
2、父母的接纳必须表达出来。父母接纳孩子是一回事,孩子是否感觉到被接纳又是另外一回事。父母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接纳。我们和孩子的谈话方式决定了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这方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给予更多的帮助。不要使用破坏性沟通方法,结合父母自身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再用学习到的新方法来以身试法。
3、用不干涉的方式表达接纳。文章中用孩子设计一个自己眼中的城堡为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不要站在大人的立场上想问题,致使孩子本来的决定被否决,这是一种表达不接纳方法的表现。反之父母要做到不插手、不干涉,认可孩子创造性的行为,实则是一种很明显的接纳行为。
4、用被动倾听表示接纳。虽然我们什么都不说,并不是表示没有意见,这反而是"被动倾听"有效的非语言信息,可以让孩子感觉真正地被接纳。里面列举一位家长与女儿的对话,孩子一直在不停地说,而家长的表现是用"哦"、"我明白了"、"嗯哼",这些简单的答语来回答,比起一味地反驳来的更有效和实际。家长默默地被动倾听,使孩子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讲述出来,自己的立场和情绪得到了发泄,并且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父母促成了这个结果的产生。如果没有"被动倾听",事情的结果将是截然相反的局面。
5、简单的"门把手"法。我第一次听说这个简单又新颖的名词。所谓的"门把手"法其实就是邀请对方多说一些。比如孩子说她发生的事情,可以问她的想法,父母就点头或者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很想听的意思,不要用长辈的言语沟通,这样起不到有效的效果。父母要鼓励孩子打开话匣子,不夺走她的话语权,谈话的过程中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旦她的观点被否定,再继续下去会很难,这点我们做父母的要切记。
读完这篇文章,我作为家长深有感触。中国家庭式的传统教育方式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父母的老传统一方面不能丢,另一方面我们要推陈出新,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毕竟现在孩子的想法多样性,接受的新鲜事物也多,正需要像托马斯·戈登这样的心理学家给我们指明方向,告诉我们方法,给我们解惑。《父母课堂》确实是父母的良师益友,我将一直追随它,伴随孩子的成长。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zwtc/duhougan/2016-04-24 081818/456502.html